周记一
概述:
这是3.8-3.15的周记,本周我虽然也阅读了部分与考研相关的东西,但依旧没有正式进入备战的状态,这周还是在折腾个人感兴趣的一些东西,如博客、Linux桌面端系统等。不过,在考研方面我觉得还是有点进展的,如我现在终于明确考研院校和方向了,虽然这很晚,但明确总比犹豫强。
关于博客
关于搭建博客的原因和相关经历,我在上周的周记中写过,但是由于想写的东西太多了,导致我现在还没有完成这项任务。如果这周末学业方面的任务我能够结束,那么上周写的开篇博文会争取在下周发出来。
这周在博客方面,主要是依据我为数不多的网页设计知识和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尽可能地优化了网站的访问速度,做了小部分的美化,并把fluid主题自带的访问统计和评论都关了,基本让博客满足了我的个人预期。但因为博客挂的是github和netlify,且没有条件在国内进行备案,所以加载速度还是比较慢的。
不过,看政府工作报告,说要“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推动互联网、文化等领域有序开放,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鼓励外国投资者扩大再投资,支持参与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协作”,试点地区有北京、上海等地。多的暂时不敢祈求,只希望政府部门对于互联网的监管能够更加精细化,灵活采用黑白名单机制,并且对外资互联网企业在境内提供网络服务的限制宽松点就行了。
关于Linux桌面端系统
折腾原因
具体而言,Linux只是系统内核,而能够在桌面端使用的Linux发行端大多是GNU/Linux,采用Linux内核的GNU操作系统。而因为我个人在观念层面比较认同Richard Matthew Stallman所倡导的自由软件的观念,软件的代码应当公开,用户有权去自由地使用、复制、修改和发布。而且以此理念为基础发展了GPL开源协议,之后有不断的发展。
我首次接触到的自由软件应该是R和Rstudio(应该是在2024年2月份左右),为了学数据分析和计量,虽然水平一般,但勉强能跑面板数据。扯远了,真正让我重视起自由软件的重要原因在于思源笔记开发者D大写的思源笔记缘起,之后在思源社区链滴翻了翻文章初步了解到了开源的理念。
去年6月,我在研究S3存储的时候,用阿里送的券搞了30年50G的OSS存储(因此我对阿里系的产品一直有好感),为了不让这些空间浪费,我最终选择用思源笔记整理建设我的知识库,不选用Obsidian插件的原因在于存储与同步是明文的就让人很难受,而思源笔记的云端是加密的,之后我奉行的原则是数据本地,远端加密模式。去年11月份学业方面的压力太重了导致我很长一段时间心情不好,很疲惫,就找点感兴趣的事情去做,在逛思源论坛的过程中对于其采用的GPL-3.0协议起了兴趣,翻阅了解一些与开源协议相关的资料,并且了解到作为开源软件起点的自由软件运动。在了解自由软件运动的过程中,其所倡导的价值让我有深刻的共鸣,有我对于数字权利的观点有很多不谋而合之处,我目前没有找到发起人Richard Matthew Stallman受左翼思潮影响的直接证据,可其蕴含的理想主义气质令我动容,虽然在现实世界中开源项目和软件会被大公司滥用,但开源依旧是目前情况下捍卫个人数字自由与权利最有效的手段,因此,我常用的、可替换的大部分软件转向GNU项目支持的自由软件(等我再看点书,有能力和精力后写篇文章讨论我们应当捍卫的自由与权利,以及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如何去捍卫本应属于我们的权利)。2024年12月底到2025年1月初这段时间,考试基本结束后,我把数据备份到硬盘,将电脑刷了Ubuntu系统,但是各种驱动之类的小毛病和不习惯Linux系统的操作方式,无奈又刷回win11,与Ubuntu并存。打算等我今年忙完,考研结束后,用大把的时间去学习与折腾Linux系统,不过这周心痒难耐,就用虚拟机尝试了manjaro、mint、opensuse和Fedora,满足好奇心后收心学习。
折腾经历
经过这周的折腾,我打算使用Linux mint作为未来所使用的Linux桌面发行版,具体折腾经历大致如下;
根据网上的各种资料,都说mint是最适合从win转来的新手上手学习的,但个人感觉mint的桌面有点简陋,虽然可以进行调整,问题应该不大,但毕竟是在虚拟机,我也就没太关注桌面的修改,想去看看其他发行版的基本情况;开了台manjaro系统的虚拟机,原因同样是有很多人推荐,而且其默认的KDE桌面我还是挺喜欢的,但存在个问题就是我常用的软件(除了思源笔记)几乎都不提供Arch系打包方式的官方维护,虽然AUR上各路大神提供了无穷多的选择和详细的操作教程,但个人更偏好有官方维护的。当然,也可以自己从源码编译或者将deb、rpm自己转为tar.gz,但我代码水平有限,搞这些太麻烦了,而且最重要的是:我的目的是使用Linux,而不是学Linux,就这样我不打算考虑Manjaro或者说整个Arch系的Linux桌面端的发行版了。
再说OpenSUSE,官网下载ISO太慢了,也不想挂梯子(4G左右有点大了)就找国内的镜像源,应该是在南大的镜像源下的(后来发现清华的镜像源也有,只不过当时没找到而已),第一次安装也没看教程,直接安的,结果因为网络问题卡死了,不好评价,其他系统都没这问题。把虚拟机的网络禁了之后安装过程没出什么大问题就是相较于其他发行版很慢,进入系统后,图形化操作界面的反应不够灵敏(也使用的KDE桌面),内存和鼠标精度方面都没问题,找半天没找到问题所在,我也就懒得处理了,就直接把虚拟机关了,不打算继续折腾了。不过该说不说,OpenSUSE的中文wiki和论坛做的还行,至少比我找好久也没找到的Linux mint中文社区强。但是由于思源笔记和Zotero都没有rpm的包,不打算继续深入研究了,之后大概研究了下Fedora系统后,没有继续折腾也是这个方面的原因。
最后,聊聊我为什么会犹豫用不用Mint,按理说,mint禁了Ubantu的snap和用户信息上传功能,且可以用deb和flatpak,完美符合我所有的预期,但是不想选的根本原因还是Debian系的更新是固定版本的更新,我其实比较喜欢滚动更新(尽管有滚挂的风险)。可是想了想,还是根本的原因,我的出发点是用Linux桌面端而非学Linux,且我是个Linux系统的小白,省心省事稳定,是我应该首要考虑的,而非运用有Linux相关的最新技术,很多Linux新技术我大概率用不到,最小成本的最大收益应该是我考虑问题的重要原则。
至于为什么不打算用deepin?奥卡姆剃刀原则:如非必要,毋增实体。deepin的iso文件和win11的不相上下,我觉得还是算了。我习惯在熟悉一件事物后,尽可能去除我不需要的、留着会浪费心智的功能(因此我在用火狐的时候几次三番地想要卸载edge,但win11的系统也因此出过几次问题,因此,我把火狐给卸载了,留下了edge),我估计删改deepin系统中我用不到的东西会很折磨人,而且估计deepin对英伟达显卡的支持相较于基于Ubantu的Mint会很差,而我未来打算学习下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炼炼丹。因此,人生苦短,我选择用Linux Mint。
关于考研院校和方向
如下图所示的2025QS世界大学排名及学科排名中政治学与公共管理,结合我个人对于科技技术的兴趣,与不同学校的文化,其实这个选择很容易做出——跨考清华公共管理学院的学术型研究生。我知道这是场风险巨大收益有限的赌局,但是,我想为了我所追求的,拼尽全力地豪赌一场,方不负青春韶华、年轻气盛。
后续
其实,最近囤了一批稿子,但是很多都没有完成,主要原因在于想要表达的东西过多,但没有经过长期地训练,导致我现在表达能力有限,写篇2000-3000字的文章挺耗费时间的。不过终究是慢慢磨炼地过程